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
文字大小:
原文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戰國時期,中國的一種叫做竹蜻蜓的玩具已經相當普遍。竹蜻蜓的原理和現代直升機、旋翼機相同,其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記述如下:「或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或存念作五蛇六龍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罡,能勝人也。」其中的「飛車」被一些人認為是關於竹蜻蜓的最早記載,並認為該玩具通過貿易傳入歐洲。在歐洲一幅1463年的聖母聖子像中出現了竹蜻蜓的形象。現代航空先驅喬治、凱利最早也利用過竹蜻蜓來進行航空器的試驗。

 風箏,古稱紙鳶,大概在2000多年前由中國人發明,它是人類最早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之一。相傳在春秋時期墨子和魯班曾造過木鳶,但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實現的可能性不大。而紙質的風箏最早見於楚漢相爭時期,其故事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唐代的傳說是韓信率軍將項羽困於垓下時,下令造了一個很大的紙鳶,讓身輕如燕的張良坐在上面飛到楚軍上空高唱楚歌,以瓦解楚軍軍心。宋代的傳說則是韓信為了掘地道攻入未央宮而利用風箏來測算距離。雖然以韓信生活的時代技術水平未必真的能實現載人飛行,但比空氣重的風箏能克服自身的重量在空中持續飛行則是不爭的事實。風箏傳到西方後其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獲得升力的原理成為最有價值的飛行機理之一。

 天燈,又名孔明燈,是一種利用低密度的熱空氣升空的航空器,被視作今天熱氣球的雛形。傳說天燈在三國時代由諸葛亮發明,用于軍事用途。而在五代時期天燈已經非常普遍,不但用在軍事上,而且還被用於節日放飛烘托喜慶氣氛。或許看著手中放飛的天燈升入夜空,人們會想像自己也飛到天上與繁星為伍。

天燈
中國三國時代發明的天燈,利用密度較低的熱空氣讓燈身飛入夜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更新日期:2023-03-09